制作打糕视频(朝鲜打糕制作)

日期:2022-12-18 00:00

阳春白雪糕如何制作?

阳春白雪糕制作如下:材料:白茯苓(去皮)、山药各60克,芡实约100克,莲子肉(去心、皮)150克,神曲(炒)30克,麦芽(炒)30克,大米、糯米、白砂糖各500克。做法:将诸药捣粉,与大米、糯米共放布袋内,再放到笼内蒸极熟取出,放簸箕(或大木盘)内,掺入白砂糖同撹极匀,揉成小块,晒(或烘)干。用法:早餐时酌量食用。功效:健脾胃,益肾养元,宁心安神。茯苓可健脾补中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山药列为上品,说它“益气力,长肌肉。久服,耳目聪明,轻身,不饥延年”。清代名医张锡纯认为山药是滋补药中无上之品。

制作打糕视频

地栗糕怎么制作?

准备材料:琼脂30g地栗50g白糖150g玫瑰花瓣2片糖桂花2g薄荷叶适量

壹:上龙蒸制清洗干净的琼脂,大火蒸到琼脂全部融化为之;然后将琼脂液倒入干净的铝制锅内备用(切记铁锅容易变黑);

贰:在白糖中加入适量比例的水煎煮,白糖被充分熬煮产生粘性关火;用干净的滤网布将糖稀中的杂质过滤掉,然后把白糖水倒入冷却的琼脂液中;

叁:清洗干净的地栗去表皮切成细丝,用沸水汆地栗丝1~3分钟,然后捞出沥干地栗丝的水分;再讲地栗丝倒入琼脂糖水中,放在冰箱中冷藏味道更佳;

肆:吃地栗糕的时候可以切成小块,然后抹上薄荷汁和糖桂花调味,摆盘时放上玫瑰花瓣增加韵味。

朝鲜打糕怎么做的

先把米放到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,捞出来放到锅里蒸熟,将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,用木极反复捶打。一般多是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槽边,互相交替捶打,或一人捶打,一人在下面翻动糕团使之捶打均匀。于是,一份香粘细腻,筋道适口的打糕制作完成

朝鲜族打糕和一些大城市的年糕一些,都以糯米为原料,但年糕是用糯米面做成,而打糕则是用糯米饭捶打而成。辅料有豆沙、熟豆面、糖、盐等。

制作方法 做打糕要经过洗、蒸、打、切四道工序。

1.先把糯米洗好,用清水浸泡十几个小时(如果急着做,可用温水浸泡,时间可短些),泡到用手指能把米粒捏碎为止,然后把米捞出来,把水沥干。

2.把米放入笼屉内用大火蒸半个小时左右,要蒸到软硬合适为止。

3.把蒸好的糯米饭放到砧板上,用木槌边打边翻。打的人开始不能用力过猛,以免打的饭粒四处飞溅;翻的人要用水沾手并不断擦砧板,否则,打糕就会和砧板粘在一起,翻不动。这种粘糕,要求打得越匀越好,一般打到看不见饭粒为宜。

4.把打成的糕切成适当的小块,用豆沙或者熟豆面等裹上一层就可以吃了。

喜甜食者,可蘸糖食用。喜咸者,可佐盐食用。这种打糕比一般年糕更加粘润可口,味道尤为清香。

道尤为清香

制作打糕视频

长鼓的制作方法视频

长鼓分两种,一种是朝鲜族长鼓。另一种是瑶族长鼓。朝鲜长鼓主要流行于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,又名伏鼓。起源于古代的细腰鼓; 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,多以燕脂木制作,工艺精细,主要用于舞蹈伴奏。图为瑶族长鼓。

◆朝鲜族长鼓,又称杖鼓、两杖鼓。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。

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。隋唐时期已用于宫廷九、十部乐中。宋代《乐书》:“杖鼓、腰鼓、汉魏用之。大者以瓦,小者以木类,皆广首纤腹。”沈括《梦溪笔谈》:“唐之杖鼓,本谓之‘两杖鼓’,两头皆用杖。今日杖鼓,一头以手拊之”。元代记载尤详,《元史·礼乐志》:“杖鼓,制以木为匡,细腰,以皮冒之,上施五彩绣带,右击以杖,左拍以手”。

鼓身木制,呈圆筒形,两端粗而中空,中段细而实。全长(70—80厘米,鼓面直径约40厘米。两端鼓腔大小不一,蒙皮也有别。粗的一端蒙牛皮、马皮或猪皮,细的一端蒙鹿皮或狗皮,皮膜以铁圈为框,由皮条或绳索绷紧并可调节张度。鼓身外涂红漆。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别,可发出两种不同音色,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,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,一般为四度或五度音程关系,并可根据需要调节音高。

演奏时,坐势,置鼓于架上;立势,将鼓挂于奏者身前,右手执鼓棰敲击细端鼓面,鼓棰用细竹条做成,长40厘米左右,棰头稍大;左手拇指放在粗端鼓框边,用其余四指拍击。演奏技巧丰富,左手有单鼓点、单花点、双花点和闷鼓点四种,右手有单鼓点、单花点、双花点、滚奏、震奏等多种。

◆瑶族长鼓,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,主要用于舞蹈伴奏。早在12世纪的宋代,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。但不相送、不出售,并且寨寨都有。古时称为“铙鼓”或“铳鼓”。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,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。

瑶族长鼓制作精细,外形美观,多以燕脂木制作,鼓身呈一长筒形,长83厘米左右,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,中腰较细而实,两端稍粗面空,蒙以羊皮或山兔皮。通体彩绘着云头、日月、龙凤、花草或鸟兽等图饰,油漆色调鲜明,极富民族风格,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。

在瑶族的民间舞蹈中,《长鼓舞》是最为著名的。舞蹈者将鼓斜挂腰侧,双手拍击,或左手执鼓中部,用右手拍击,边击边舞,长鼓既是伴奏的乐器,又是舞蹈的道具。在瑶族村寨,每年逢10月16日这天,人们便会如醉如痴地跳起长鼓舞。

长鼓瑶语称"播公",其历史悠久。南宋绍兴二年(1132)五月三日颁发的《十二姓瑶人进山榜文》载:"天子殿前,国王长衫大袖,长腰木鼓,斑衣赤领,琵琶吹唱。"据此已有800多年历史。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,与一野牛搏斗时跌落悬崖,死在一棵树权上。人们便挖空树心,剥下牛皮蒙成长鼓,日夜敲打以祭盘王。

长鼓按其形状分小、中、大三种。小长鼓亦称短鼓,长约70-90厘米,鼓腰直径为4-5厘米,两端鼓面直径为8-10厘米;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,长约110-130厘米,鼓腰直径约15-20厘米,两端鼓面直径约25-30厘米;大长鼓亦称赛鼓,长约 180-200厘米,鼓腰直径约20-25厘米,两端鼓面直径约30-40厘米。无论哪种长鼓,均由木质松软的树作材料,牛、羊皮蒙鼓面,涂上油漆,绘上龙风图案。

长鼓的击鼓动作有72套,大多是表现生产、生活内容,如建房造屋、犁田种地、摹仿禽兽动作等,形象生动,富有生活气息。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。文打动作柔和缓慢,武打粗犷豪放;有2人对打、4人对打,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,气氛热烈,鼓声洪亮。

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三月三、六月六、八月十五、十月十六日举行。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"盘王节"最为盛行。"还盘王愿"三年一小愿,十二年一大愿;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,大愿则打七天七夜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,此类活动由同姓宗族组织进行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则以村为单位组织,而且不限 于上述节日,国庆节、春节或庆贺丰收时,均可打长鼓。